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急性肢体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经验。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上肢动脉闭塞5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例、下肢动脉闭塞22例。结果经术后4个月~9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8/8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80%(16/20例),总血管再通率为85.71%(24/28例)。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门静脉缺如是临床上十分罕见的门静脉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由于该疾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容易造成误诊、漏诊。2013年2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收治了1例先天性门静脉部分缺如伴肝脏重塑患者,总结其增强CT检查表现,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该疾病的诊断价值,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任大卫  刘兆玉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6):333-335,F0003
目的 利用血管造影CT及VR重建技术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借以指导临床选择适当的介入方法,并预测单纯肝动脉栓塞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确诊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1例,共26个病灶。每位患者均行CTA、CTAP及常规DSA造影。以肝固有动脉DSA为金标准,对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评估,并判定肿瘤血管。结果 本研究26个病灶均见肝动脉分支进入肿瘤内;未见门静脉分支进入瘤体。VR重建与DSA图像有很好的符合率。结论 肝动脉是肝海绵状血管瘤重要的供血血管。HAE对绝大多数肝海绵状血管瘤有效。血管造影CT基础上的VR三维重建对HAE选择靶血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VR重建图像,结合肝固有动脉及间接门静脉DSA图像可以推测单纯HAE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造影CT及容积呈现技术(VRT)等三维重组技术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介入病房及宁波市第一医院DSA室的肝脏肿瘤患者43例,共69个病灶.其中34例均行CTA及常规DSA造影,9例行常规CT增强及DSA造影.以肝固有动脉DSA为金标准,对CT三维重组图像进行评估,并评定肿瘤供血血管.结果 本研究69个病灶血管造影CT均可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以CTA为基础的CT三维重组图像显示更佳;VRT重组图像与DSA图像有非常好的符合率.结论 血管造影CT基础上的VRT三维重组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经皮肝动脉栓塞术(HAE)靶血管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VRT重组图像,结合肝固有动脉及间接门静脉DSA图像可对肝脏肿瘤性病变HAE的远期疗效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5.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X线、CT和MR影像学特征,并比较这3种影像检查方法在诊断早期AS中的作用。方法对46例临床诊断为AS早期(0~Ⅱ级)患者分别行X线、CT和MR检查。分别评价这3种检查方法在0~Ⅱ级AS病变中的检出率,并对检查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Ⅰ~Ⅱ级病变,MR(36/38)较CT(27/46)发现更多病变,两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7%和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于Ⅰ、Ⅱ级病变的区分,MR与X线、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AS的影像学检查中,X线、CT和MR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异性,MR较X线、CT能发现更早期的病变,影像学的综合检查对病变的早期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血管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血管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Sonata 1.5T MR扫描仪的T1WI,T2WI,DWI及SWI等序列对13例急性颅脑外伤。16例急性脑溢血及出血性脑梗死,34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临床表现,CT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所见等综合诊断方法为参照标准,判定SWI对脑血管性病变的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结果63例患者中脑性挫裂伤13例。脑溢血12例,出血性脑梗死4例,海绵状血管瘤19例。动静脉畸形9例,脑静脉畸形6例。SWI对病灶的显示,细节的反映与参照标准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SWI对脑血管病变病灶显示清晰,准确,结合其它MR序列图像可以用于临床对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3岁,突发腰背部疼痛1 d.患者晚间在家中休息时,无明显诱因于凌晨2时许突发腰背部不适,酸胀感明显,伴有大汗,无胸闷、气促、胸痛,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实验室检查:WBC 8×109 /L,血尿淀粉酶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未见异常.血压128 mmHg/78 mmHg(1 mmHg=0.133 kPa).体检未发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选择性肺动脉化疗性栓塞治疗肺转移瘤的可行性和疗效,并通过碘油示踪阐明微小肺转移瘤的肺动脉供血情况。方法实验采用新西兰大白兔14只,建立血源转移性肺癌模型。分为3组,A组(4只)作为对照组,B组(4只)和C组(6只)为实验组。所有兔均在全麻下分离股静脉,采用3F微导管行选择性左肺动脉灌注治疗:A组灌注生理盐水5ml;B组灌注表阿霉素(2mg/kg)和卡铂(15mg/kg);C组灌注卡铂(15mg/kg),同时将超液态碘油1ml和表阿霉素(2mg/kg)混合配成碘油乳剂透视下缓慢注入行化疗性栓塞术。术后3周全麻下处死所有存活实验兔(12只),剖胸取肺组织,用4%甲醛溶液固定,取材后石蜡包埋,分别测量肿瘤最大直径并计算肿瘤体积,比较各组治疗后体积改变。同时,在C组标本中另外取材,冰冻切片下用苏丹Ⅲ染色监测治疗后肿瘤内部碘油沉积情况。结果A组转移瘤平均体积(130.56±9.41)mm3较经介入治疗后B组(69.47±10.00)mm3、C组(19.73±3.54)mm3左肺转移瘤平均体积明显大,而C组左肺转移瘤体积较B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只兔术中死亡,死亡兔肺转移瘤内均见碘油沉积。另外,化疗栓塞后3周C组转移瘤内仍然可见散在碘油沉积,部分碘油已进入肿瘤实质内。结论化疗性栓塞术治疗肺部转移瘤确实可行,有利于控制肺转移瘤。经过碘油脂质染色进一步证实肺动脉参与了转移性肺癌的血供,尤其是参与了早期肺内微小转移结节的供血。随肿瘤结节的不断增大,转移瘤的肺动脉血供也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00 kV管电压、270 mgI/ml等渗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在肥胖人群中进行冠状动脉成像(CCTA)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48例接受CCTA检查、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的患者,[JP3]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370 mgI/ml对比剂,以常规120 kV扫描,采用传统滤过反投影法(FBP)重建图像;试验组使用270 mgI/ml对比剂,以100 kV扫描,采用第三代适应性迭代降噪算法(AIDR-3D)重建图像。两名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双盲法评分,比较观察者评分的一致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剂量(E)、平均CT值、图像噪声(N)、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图像优良指数(FOM)和图像质量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总碘量、碘注入率和对比剂相关不适感。结果 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8, P<0.05)。两组图像平均CT值、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FOM明显高于对照组(t=-9.250、-8.604、-9.158、-5.341, P<0.05)。试验组E为(1.61±0.41)mSv,较对照组(3.64±1.09)mSv明显降低(t=8.373, P<0.01)。试验组总碘量以及碘注入率均低于对照组(t=7.628、8.480, P<0.01)。试验组注射对比剂热感和疼痛感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8.70、6.25, P<0.05)。结论 在肥胖人群中,使用等渗低浓度对比剂结合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检查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减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DPD-150075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